更多消息

發佈日期:2015-10-02
没赶上华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环境教育论坛?快来这里补课
2015-09-30 陈璘 

2015年9月21-22日,由环保部宣传教育中心(CEEC)主办,台湾中华环境教育学会等机构协办的“第六届两岸四地可持续发展教育论坛”在青岛成功举办,150多名来自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学者、专家、教育部门管理者、老师和NGO代表参加,在环境教育立法、青少年环境教育、自然学校建设、NGO和企业如何推动环境教育等议题下开展了专业而热烈的讨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作为支持单位参与论坛,并主办了“自然学校”分论坛,WWF中国总干事卢思骋先生也亲赴论坛致贺辞,环境教育项目经理雍怡博士受邀为代表们做了主旨报告。

 


 

两岸四地环境教育论坛由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四地环境教育领域的学者及机构共同发起,自2008年首届论坛在香港举办以来,至今已举办六届,是华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环境教育主题沟通交流平台。今年的论坛无论在学术性还是创新性上都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精彩环节。下面我们来细数一下这些值得回味的环节:

 


图 中华环境教育学会理事做“以环境为本的学习”主旨报告 © 闫榮

 

以环境为本的学习
 


中华环境教育学会理事长许毅璿教授首先做了题为「以环境为本的学习」的主旨报告。系统介绍在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以环境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路和方法。环境教育离不开「环境」,来自两岸绿色学校、生态学校的校长、老师分享了在营建建设、课程活动、运营管理的经验。可以看到「绿色」学校已从过去「重硬件、轻教学」的观念转向「硬件为教学服务」的模式。上海曹杨中学更针孩子兴趣点的差异,从「全校普及教育」到「科学小专家」设计了4个阶段的教育课程,做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图 校园生态池塘项目(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我们也看到环境教育在逐步走出校园,进入保护地、绿地公园、旅游景点甚至是企业。如台湾对赏鲸港口、垃圾焚烧和资源回收设施等案例的探索,让我们看到环境项目如何转型为教学资源的创造力和可行性。

 

图 台湾的赏鲸旅游 (图片来自网络)

 

2015,我们需要怎样的环境素养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峰会在纽约举行。此次,作为千年计划的总结,以及新十五年的目标制定的重要会议,可持续发展无疑已成为全球各国和地区共同努力的目标。而可持续发展教育自是其重要的实现手段。那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人呢?两岸专家也就时下颇受关注的气候变化、生态文明背景下,环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内涵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交流,台北大学的徐荣崇教授还并依照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指标体系,直接可对气候变化课程的实践和评估进行指导。

 

图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 UN

 

如何建设好自然学校

 

两年来,大陆地区也出现了各类自然学校,如WWF在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平台上的自然学校已经发展至28家,苏州、深圳也相继由政府牵头成立了自然学校。这些自然学校的运作模式呈现多元化,在过程中探索出自己特有的发展模式。因此,本届论坛也就「如何建好自然学校」进行了交流。中华环境教育学会的李芝莹研究员首先分享了借助自然学校实现自然资源管理的策略研究,开拓了与会者对自然学校的内涵理解。真理大学庄孟宪老师分享了如何协助原住民结合在地需求发展部落里的自然学校,推动保育目标的实现;苏州湿地保护管理站冯育青站长则分享了如何以政策为抓手、以评估为工具,激活公园自主意愿和活力,推动苏州湿地自然学校发展的策略。台湾环境友善种子有限公司则从自然学校建设资源梳理、规划设计、课程设计、人员培养等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一所自然学校运营的核心工作。

 

图 英国FSC环境教育案例 (图片来自网络)

 

做有效、系统的环境教育
 

 

怎样的环境教育才算有效?一直是环境教育者寻求的答案。在此次论坛上,研究者也分享了基于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理论方法,探讨环境问题解决理论(EPBL)、计划行为理论(TPB)等在开展有效教学方面的应用,特别提醒与会者思考如何通过有效教育撬动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变。在课程发展方面,代表们分别分享了青少年校内的碳意识课程的发展、公众实地参与监测的公民科学家培养项目、以及协助原住民参与环境教育方案的实践。WWF环境教育项目高级教育专员陈璘女士也代表分享了如何利用学科标准和环境教育指南开发环境教育课程的实践。

 


图 社区里的原住民解说员 (图片来自网络)

积极呼吁环境教育立法
 

 

随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环境教育立法的呼声也愈发高涨。开幕式上,环保部宣教中心的主旨发言便以近年来频发的环境群体事件为切入点,提出环境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呼吁理性维权。张子超教授则从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法实施以来,如何从推进场域和人员认证来夯实立法的环境并培育环教产业的发展。在环境教育立法分论坛上,高翠霞教授分享了台湾地区17年的环境教育立法的艰辛历程。在大陆,近两年环境教育立法的区域立法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宁夏、天津、哈尔滨相继推出环境教育地方性法规制度。来自宁夏和哈尔滨宣教中心的伙伴也分享了立法过程和实施内容。而来自台湾的区域环境教育中心的关于环境教育辅导团运作模式、人员认证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经验,也让与会者对于环境教育法的实施有了更多的思考启发。

 

用「同课异构」激发教学智慧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个主题和目标,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上课,也是本次论坛首次尝试的环节。这种方式可以打开教育者的课程设计思路,切磋教学经验。两地老师代表以「倾听」为主题,临时组队、备课并现场授课。不过由于时间和现场条件限制,两组老师还是基于自身的背景优势,从同一个主题,演绎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并现场进行教学设计的展示。一组从噪音对野生动物生存干扰为切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员体验噪音对生命活动的影响,培养参与者的同理心。而另一组则透过三个不同的环节,身边的噪音、换个角度解决问题、问题就在身边,循序渐进地启发思考并激发解决问题的行动。

 


图 两岸老师正在说课 © 闫榮

结语
 


两岸四地同出一脉,虽然环境教育在各自区域的发展状况不同,但在生态资源、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轨迹上都有许多共同点。对于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这样跨领域,又同时和社会发展脉络息息相关的学科来说,这样涵盖科研与务实的交流论坛是非常宝贵的。同时,此次论坛对于WWF的教育项目也意义非凡。我们已启动与环保部宣教中心的战略合作,此次论坛便是一个起点。未来还将共同支持环境教育基地、国际生态学校的网络建设,和面向全国的环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期望借助双方合作的平台,为推动我国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

 


图 分论坛合影 © 闫榮


圖片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